我现在不用“中国”、“中国大陆”或者PRC这样的词汇来指代我讨厌的那个环境了,“茧中世界”是我的新用法:
因为有的华人都移民到北美或者西欧了,日常生活、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还是深度融入茧中环境,信息来源主要是看微信公众号、娱乐方式主要是用抖音、政治理念还是绕着CCP的propaganda转。这种人走得再远也像是如来佛手里的孙猴子,还没脱离茧中世界。
身处“茧中世界”与否 ,不简单取决于你的地理环境、经济条件或者日常语言,而是一个综合了你的信息来源、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判断。
用布迪厄的术语来讲,“茧中世界”不是一个空间概念,而是一种Habitus(惯习),是过去历史中你所有的活动、和周围社会关系发生的所有联系,以肌肉、骨骼、行为、装扮等形式沉积在我们的身体上所固定下来的结晶。这样的结晶,像是盔甲、又像是镣铐一样把整个人包裹起来,既可以保护某些人脆弱的情绪不被伤害,又可以迫使某些已经身处海外的人继续自我审查。
这个用法也可以把虽然一生留在中国大陆、但精神状态迥异于绝大多数顺民的人区别出来:他们身上的结晶很薄,并且在他们自己创造的历史间进行的斗争活动中持续地被打碎。
特德姜这篇关于ChatGPT的文章挺有意思的。让我格外灵光一现的是他的“interpolation (内插值)”比喻。记得大学时候学数值计算的时候,有两点特别记忆深刻:内差值的基准点近的时候用什么函数区别不大,但基准点距离远的时候使用什么函数就有很大差别;外插值(extrapolate)外推得越远就越可能大不靠谱。使用什么函数去插值可以说是一种先验假设(assumption),基准点越稀疏,assumption的影响就越强/明显。而到外插值、一边完全没有基准点,assumption的影响可能是灾难性的。但在“科学”的名义/光环下,这一点经常被人们(选择性)遗忘。
https://www.newyorker.com/tech/annals-of-technology/chatgpt-is-a-blurry-jpeg-of-the-web
(另,看了一下这篇的DeepL翻译 https://weibo.com/1661510611/Msv0PuSWF 简直就是原文观点的绝妙示例:大部分还行,但有的地方错起来是狗屁不通的,(最可怕的是)更有的地方错起来是你会不确定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在不说人话。)
一只流浪猫科动物,上古二次元,十年月厨,家有老婆和三猫,最近被多邻国法语的可爱P住了